北京外露發(fā)光字的簡單介紹
店招廣告與生活息息相關,它是商戶的臉面,也是其凸顯個性、招攬顧客的重要手段,更是城市商業(yè)景觀的一大組成部分。如今,當你漫步在廈門的中山路上,第一感覺就是中山路變敞亮了。原本立在騎樓上的大型廣告招牌、看板全部消失了。每個店鋪的招牌都統(tǒng)一規(guī)格,重新制作,整齊的一字排開。
▲2017年* 月的中山路
相信老廈門人仍對90年代的中山路歷歷在目,那時的中山路又是另一番景象。大大小小的店招伸入馬路中央,店招廣告之密集令人目不暇接,宛若小香港。
▲1990年代初的中山路
▲香港街景
不同年代,店招的風格與工藝都各有特點。廈門店招廣告的歷史和全國沿海城市的歷程相仿,是一個由簡到繁,由粗到精的過程。當然,近年來隨著招牌的制作的便利,電腦字體的濫用,以及政府對于市容管理的相關規(guī)定,也產(chǎn)生了同質(zhì)化的問題。我們這期就通過新老照片,來對比一下廈門店招廣告的百年變遷。
▲* 0年代初中山路廣豐飯店的店招由著名書法家羅丹題寫
清末
(1900-1910年代)
鴉片戰(zhàn)爭后,外國人把近代的廣告形式帶進了中國的幾大沿海城市。不過由于當時廈門尚未開啟市政建設,店招的形式仍較為傳統(tǒng)。從留存下來為數(shù)不多的照片可見,街市里的店招多直接用油漆直接書寫在建筑外墻上,或者書寫在布帛上懸掛(招幌)。字大醒目,老遠就瞧得見。而在外國人聚集的鼓浪嶼與海后灘一帶,建筑外墻上可見公司、洋行、店家的牌匾式招牌,以英文居多。
▲清末廈門街市,店招廣告多為招幌
▲海后灘的房屋上掛著各個英國洋行的牌匾
▲鼓浪嶼沿岸的房屋
民國時期
(1920-19* 0年代)
民國時期至抗戰(zhàn)前的中國廣告業(yè)達到了近代的一個頂峰。特別是192* -19* * 年,廈門開展了大規(guī)模的市政建設,開辟了開元路、大同路、中山路等新馬路。新建的騎樓上出現(xiàn)了大量了店招廣告,雖不如上海來的精致、品種豐富,但也到達一定的水準。
▲1920年代,廈門第一條馬路—開元路。當時招幌、牌匾各據(jù)半壁江山。(楊羽翔 收藏)
▲19* 0年代,中山路(紫日 收藏)
▲19* 0年代,大中路(楊羽翔 收藏)
▲19* 0年代,鼓浪嶼龍頭碼頭的雙語店招(洪凱杰 收藏)
這個時期,除了立式牌匾,懸掛式招幌,騎樓的立柱也被利用書寫店鋪的經(jīng)營理念、主營品類等信息。字體以正體楷書為主,字跡清晰,筆力圓厚有力,莊重雄勁,有些店家不惜重金請名人題寫,以體現(xiàn)其商號的價值。放眼望去,有如一場書法盛宴。
▲19* 0年代,當時最繁華的大同路,店招廣告夠密的吧(紫日 收藏)
▲19* 0年代,中山路
▲19* 0年代,思明南路南星樂園,幾乎外立面能利用的空間都有店招廣告。
日據(jù)時期/戰(zhàn)后時期
(19* 0年代)
19* * 年,廈門淪陷。淪陷后,工商業(yè)蕭條,街道上的店招廣告明顯不如20-* 0年代來得密集。或許是當時政府有規(guī)定,伸入街中的廣告牌少了,招牌的尺寸也略有縮小,招幌廣告幾乎絕跡,因此街道顯得清楚、整齊。商家的名稱帶有淡淡的日本味道。
▲19* 0年代,中山路思明路口(紫日 收藏)
▲19* 0年代,浮嶼(陳谷 收藏)
▲19* 0年代,思明南路(楊羽翔 收藏)
▲19* 0年代,大同路(陳谷 收藏)
戲院是當時較高檔的娛樂場所,因此戲院周邊的店招廣告也都比較有代表性。
▲19* 0年代,開明戲院(陳谷 收藏)
▲19* 0年代,吉印通 戲院(陳谷 收藏)
19* * 年,抗戰(zhàn)勝利。廈門的工商業(yè)逐漸恢復。街頭的店招廣告又漸漸多了起來。
▲19* 0年代末,思明南路。跨街橫幅為吉印通 戲院的廣告(楊羽翔 收藏)
▲19* 0年代末,中山路。中英文店招用水泥制,鑲在騎樓墻面。
解放初期
(19* 0年代)
建國初期,由于大的資本撤離大陸,街頭的店招廣告比民國時期少了許多??v觀這個時期的廣告,仍然流淌著民國遺韻。
▲19* 0年代,中山路(李開聰 攝)
▲19* 0年代,浮嶼(楊羽翔 收藏)
▲19* 0年代,大同橫竹路口(楊羽翔 收藏)
19* * 年至19* * 年新中國政府實行三大改造,對資本主義工商業(yè)改造,品牌概念成為“資本主義的腐朽遺毒”,在社會主義工商業(yè)改造中遭清洗。19* 0年代末,店招隨處可見“公私合營”或者“國營”的字樣。私營店招逐漸絕跡。
▲19* 0年代末,中山路思明路口。(楊羽翔 收藏)
▲19* 0年代末,思明南路(楊羽翔 收藏)
▲19* 0年代末,思明北路,跨街的標語極具時代特色(楊羽翔 收藏)
文革時期
(19* 0-1970年代)
文革期間工商業(yè)被政治運動沖擊,廣告事業(yè)發(fā)展陷于空白。在“破四舊” 運動下,招牌也隨之“興無滅資”,店名要么是政治口號如“向陽區(qū)醫(yī)院”,“東風電影院”,要么是“地名”+“序號“+“行業(yè)性質(zhì)”的組合,如“廈門糖果廠第二門市部”。原本店招廣告的位置充斥著政治標語,直至70年代中后期才陸續(xù)得以恢復。
▲浮嶼角建筑上布滿密密麻麻的標語,開明戲院被改名為“紅衛(wèi)兵影劇院”(李開聰 攝)
▲1970年吉印通 路(原民國路)華僑大廈上的“毛主席萬歲”標語(李開聰 攝)
改革開放初期
(19* 0-1990年代中期)
改革開放初期,作為沿海經(jīng)濟特區(qū)的廈門,因為開放的早,對外交流頻繁,因此工商業(yè)也恢復的較快。當時的中文店招多以繁體書法為主,其中不乏名家手筆,最常見的題字人有羅丹、高懷等。
▲19* 0年初,中山路廣豐飯店,羅丹書。
為了與國際接軌,不少店鋪也會配上簡潔的英文翻譯,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。
▲19* 0年初,中山路廈門第一百貨。
由于各種各樣的電線越來越多,騎樓的立柱外圍加粗以便埋藏電纜,因此立柱上則不再書寫商家廣告信息。
▲19* 0年初,中山路中國銀行。
而當時也頗為流行大型的廣告看板,不但有政治性的,也出現(xiàn)了商業(yè)性的。主要是以手繪加美術字的方式體現(xiàn)。
▲19* 0年初,公園南路商業(yè)廣告看板。
▲19* 0年初,鐘鼓隧道政治廣告看板。
▲19* 0年初,鼓浪嶼政治廣告看板。
19* 0年代末至1990年代中期,市區(qū)商業(yè)氣氛更濃。由于尚未有相關規(guī)定的限制,當時店招廣告的設計百花齊放,堪稱經(jīng)典。大型的商業(yè)廣告看板、店招霓虹燈令人眼花繚亂。
▲1990年初,中山路
店招的形式多樣,有的立在騎樓門楣,有的垂直于騎樓伸入街道,有的橫跨街道兩側(cè)。字體幾乎清一色是繁體字,除了有書法字,還增加了藝術字,每個字體都是專門設計。排版多元,絕無雷同。因此每個店招都有自己的特色,不但給予人們店鋪的信息,也充滿審美趣味。莫怪當時許多人把廈門稱作“小香港”。
▲1990年初,中山路
這個時期,霓虹燈、日光燈已普遍應用,店招廣告不再是只有白天才能看得到,而晚上又是呈現(xiàn)出五彩斑斕、燈火輝煌的景象。
▲1990年初,中山路夜景
巨型廣告霓虹燈最集中的地方在廈鼓兩岸。199* 年鼓浪嶼海濱靠廈門一側(cè),一度立滿了近* 0個廣告牌!另外,市區(qū)的高樓廣廈樓頂上也多立有廣告霓虹燈或看板。所廣告的內(nèi)容也十分豐富:有房地產(chǎn)、電器、航空、煙、酒等等國內(nèi)、國際品牌,足以顯示廈門90年代經(jīng)濟的活力。
▲鼓浪嶼三丘田海濱。
▲火車站華星大廈友誼商場
世紀交替時期
(2000年前后)
199* 年,廈門以北京為典范,全面啟動語言文字規(guī)范化工作。繁體字與異體字、錯別字一道屬于“不規(guī)范用字”。所有商家的店招上不得再使用繁體字,否則一字要面臨幾百元的罰款。因此,廈門的街頭店招廣告又經(jīng)歷一次大變臉。當時電腦字庫開始普及,因此店招開始大量出現(xiàn)電腦字。不過由于簡體字庫起步晚,選擇少,所以滿大街充斥著黑體、宋體、行楷等字體直至今日。
▲1997年,中山路,店招已不見繁體。
▲1997年,中山路
▲1999年,中山路東段(李世雄 攝)
1999年大臺風,廈門損失慘重,無數(shù)廣告牌被摧毀。2000年以后,考慮到安全因素,一些巨型的廣告看板以及伸入街中的廣告牌被拆除,只有部分立式的廣告牌得以保留。
▲200* 年,中山路
二十一世紀
(2000年代中期-2010年代中期)
進入二十一世紀,店招廣告的形態(tài)也越來越多。較大的店家會安裝立式廣告牌以吸引路人目光。一些品牌店還將墻面改造為大型的玻璃幕墻廣告,這個對于品牌宣傳本身十分有效,不過對于建筑的外觀卻有很大程度的破壞。
▲201* 年,中山路鐘樓
▲201* 年,中山路(紫日 攝)
▲201* 年,中山路思明路口(紫日 攝)
▲201* 年,中山路原一百(紫日 攝)
不過在其他次商業(yè)街,店招的制作就較為粗糙。2000年后,燈布店招開始流行。這種材質(zhì)易褪色,也談不上有什么質(zhì)感,但制作快,成本低,而且可以排滿店鋪的店名、地址、經(jīng)營理念、主營品類等信息,深受低端店家的喜愛。使用這類店招的商戶通常是直接委托廣告制作公司制作,只強調(diào)功能性,毫無設計可言。
▲2010年代,橫竹路燈布廣告
▲2010年代,橫竹路燈布廣告,大大的黑體。
現(xiàn)在
2010年后,政府開始提倡打造干凈整潔的街道環(huán)境,一個重點就是統(tǒng)一店招風格。主要街道的店招被穿上了統(tǒng)一的制服。2017年立面改造后的中山路拆除了騎樓上原有巨型廣告牌、立式廣告牌、以及玻璃幕墻廣告,“一鋪一招”、規(guī)格一致。整改過后,街道的確變敞亮了,原本被廣告牌遮住的建筑物露出了原本的模樣。不過新店招看上去比重都差不多,不論什么業(yè)態(tài),風格都很接近,反而失去了焦點,欠缺了幾分個性。
▲2017年,拆除了巨型廣告牌后的中山路
▲2017年,中山路一鋪一招,尺寸嚴格統(tǒng)一
▲2017年,中山路統(tǒng)一招牌后,老品牌“黃則和”vs.新品牌“趙小姐”
中山路以外的其他商業(yè)街也在陸續(xù)地更換統(tǒng)一制作的店招中。店招統(tǒng)一制作的好處是更換掉了一些破舊、簡陋的店招,并且從上個時代的平面(燈布)到立體發(fā)光字過度。但是放眼望去,完全是和諧統(tǒng)一的版式,電腦字體壟斷的局面,千店一面。在科技發(fā)達的今天,什么都追求速度,追求量化,但是對比從前,我們失去的是匠心與講究……
▲2017年,統(tǒng)一招牌后的升平路
▲2017年,統(tǒng)一招牌后的大同路
廈門店招廣告,你更喜歡民國時期的“書法盛宴”,還是改革開放初期的"凌亂美",亦或是如今的“規(guī)整美”呢?歡迎投票、留言,各抒己見。
文中部分圖片翻拍自《圖說廈門》、《廈門建設》、《廈門城市建設巡禮》
《廈門手繪地圖》及《尋找老廈門》*公眾平臺由廈門映派傳媒吉印通 運營、維護。除特別說明外,文章版權歸映派傳媒所有。歡迎合作與交流。